一九四五年夏季,在通向山海关附近前所车站的道路上,灰尘滚滚,五辆苏制汽车冲到前所车站后嘎然而止,几十名头发发黄的外国人迅速展开战斗队形,但是他们发现车站已经被一群身穿各种服装的武装人员占领了,这些武装分子不是别人,正是我军进军东北的先头部队。
原来,在苏联对日宣战后的第三天,朱德总司令就发布了“第二号命令”:
延安总部命令第二号
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伪军投降,我命令:
......
四、现驻河北、辽宁边境之李运昌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总司令 朱德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一日五时
展开剩余78%命令中提到的“现驻河北、辽宁边境之李运昌部”,是此时共产党武装离东北最近的一支部队。尽管对这一命令的政治和军事背景还不清楚,但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运昌还是率领着这个小小根据地的全部武装力量——一万三千多名官兵以及二千多名地方干部分三路向热河、辽宁和吉林进发。
这是抗战结束后向东北开进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其中由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和副政委唐凯率领的东路军的行进路线是沿辽西走廊向北进入锦州和沈阳。他们首先占领了山海关城外的前所车站,但是他们却有点焦虑:上级命令他们与进入东北的苏军会合以配合作战。但是苏军现在哪里?在哪里能与他们会合?
正在他们费劲思量的时候,派出去的侦察分队回报:一支看上去好像是苏军的侦察分队,从赤峰方向急速开来,看样目标正是前所车站。果不出其然,苏军在车站外摆开了战斗队形。
尽管曾克林和唐凯判断对方就是苏军,然而他们是进入中国境内作战的苏军首次遇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作为苏军来讲,他们无法确定眼前这些手拿武器的是什么人。
侦察科长找来了一位曾在海参崴做过工的老汉前去交涉,但是苏军的翻译竟然是个蒙古人,俄语和汉语水平还不如“海参崴老汉”,双方无论如何都难以沟通。更糟糕的是,曾克林携带的唯一一部电台却出了故障,与上级的联系中断了。双方持枪对峙了两个多小时。
突然,曾克林对唐凯说:让他们看看你的胳膊!这一句话提醒了唐凯,他一下子把衣袖卷起来,露出右臂上一个醒目的印记:镰刀和斧头。
原来在曾克林十三岁的时候,他最敬仰的一个共产党被民团杀害了,这个人给他说过一句话:共产党指到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死不反悔!为此他在自己的胳膊上刺出了镰刀和斧头的图案。
看着曾克林充满血性的皮肤上,镰刀和斧头的图案熠熠生辉,苏军军官兴奋地大叫道:“格米尼斯特(共产党)!毛主席万岁!”曾克林也叫道:“斯大林万岁!”这时一个苏军士兵举着电报跑来,后贝加尔方面军发来电报说,莫斯科已经联系上了延安,延安方面已经解释了是怎么回事。这名名叫伊万诺夫的苏军营长向唐凯伸出了双臂。
这一时刻意义特别重大,从军事角度看,这是出兵中国的苏军和共产党军队的首次会合。从政治角度看,这次会合是第一时间确定了共产党军队与苏军的同盟关系。在互相拥抱的那一时刻,既宣布了毛泽东战略的成功,也宣告了蒋介石的必然失败。
接着,两支武装开始了首次联合:攻击山海关。在与日军方面谈判无效后,苏军的大炮在后面轰击,曾克林和唐凯的部队在前面冲锋,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战斗以共产党官兵牺牲百人和苏军牺牲两名士兵的代价胜利结束,而这仅仅是共产党军队和苏军合作的序曲。
天择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共产党军队和苏军的联合使毛主席抢占东北的计划顺利得到实施,从战略上已经打败了蒋介石,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